核心提示:学完了八上第二单元写人的文章,也请同学们采访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个小传,翻阅开,竟然是最朴实,让我最动情的一次批改!轻叹一句:真情流露,作文之本!...
母亲小传(耀炫)
母亲生在广西南宁,家境贫寒。
“我三岁的时候就要跟着大人学煮饭,浇菜种田等,以便长大后分担家务”她说。
母亲是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人,面对家人给他安排的命运,她选择了反抗。她渴望上学,学习知识。在她上的两年小学里,已经学了四年理程,其中艰苦,不言而喻。但她却说:“这两年求学时光,是我童年最开心、最自由的时光,因为我体全到了自己要握命运的快乐。”
但家境贫寒,母亲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回家帮忙,煮饭、浇水、挑粪、炒菜,一做就是十年。十年里,母亲是痛苦的,她的肢体却日渐强壮,但她的知识——那仅剩不多的美梦被日渐侵食,渴望摆脱这个束缚她人生囚笼的愿望更加强烈。
在一个夏日焖热的夜晚,母亲偷了家人50块,趁着月光,溜走了。“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脑子一热,就走了。太想掌握自己了,”母亲当时含泪说出了这番话。
来到陌生的城市,母亲一点也没有慌张。她在迷离的灯光中大肆奔跑、嚎叫,她终于又握住了人生的方盘。母亲来到城市的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读书,她试着去图书馆自学,但十年的知识更新和根深蒂因的农民意识,使她一看书就头疼,昔日可爱的汉字变成了折磨她的恶魔。母亲没有放弃,她毅然合上书本,走上了生产的道路。“既然我已经没有能力征服知识的高山,那就在山脚下丰勤地耕耘!”
在工厂里,母亲认识了父亲。当年的父亲留着那年很流行的小虎队发型,意气风发,身高体壮,剑眉朗目,很有大哥风范。当年我爸就是带着一群小弟向我妈求婚的。在母亲对父亲怀着期望时,事实给了他一个重击。父亲并不是什么高富帅,而是一个普通农民。
母亲生下后,再次离开农村,去大城市闯荡,她深深的明白,只有“资本主义”才是出路,“我当时在工厂干了二年,除去各种花费,只赚了3块5。后来我明白,只有自己赚的才是自己的,而不是等着那份寒酸的工资。”
母亲一眼就盯上了刚开不久的市场,当时因为新开张,除了那些开在大门口的“金座”,其它的“都很便官。母亲东拼西凑,终于在市场里占了一席地,努力跟邻里打好关系,谁有困难就尽力帮,凭着这般庞大的人脉和良好的口碑,她并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顺利地集下了小资本。
并不渴望有一天有大机遇使她发财,她只是喜欢这种掌据自己人生的日子。
(可惜缺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