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与改进(修改自杨荛睿《那句话让我心动》)
晨光漫过教室窗沿时,我盯着数学月考卷上78分的红字,铅笔在草稿纸上划出凌乱的沟壑。走廊里传来值日生洒扫的声响,铁质课桌抽屉里还躺着两张同样惨淡的试卷——这已经是第三次数学跌破八十分了。
我开始追问自己:为什么总是错在几何题?是公式记不牢,还是解题思路有问题?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我意识到,如果再不认真反思,成绩只会一直下滑。
这时,好朋友小洛轻盈地走过来,仿佛洞察到了我的烦恼。她往我手里塞了个玻璃瓶,里面是用金粉勾边的蒲公英标本。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温柔地说:“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一起努力,一定能成功!蒲公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个总扎着蝴蝶结的姑娘踮起脚尖,指尖点着我卷面上那道画满红圈的几何题:“你看,辅助线要像彩虹桥,连接已知和未知的两岸。”她发梢的茉莉香混着三月春风,把我乱麻般的思绪轻轻梳开。
在小洛的启发下,我开始制定改进计划。首先,我在课桌右上角贴上便利贴,采用小洛教我的“碎片时间收集法”。早读前十分钟背公式,午休时整理错题,甚至放学等公交的间隙,我也会摸出口袋里皱巴巴的单词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几何题,我反复追问自己每道错题的原因,并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开始在错题本上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不断追问,不断改进。
某个阴雨绵绵的周四,我把淋湿的校服盖在头顶往车站跑,却撞见小洛举着碎花伞等在巷口:“就知道你会抄近道!”她手心里躺着两颗温热的巧克力,包装纸上印着“加油”。
日子一天天过去,窗外玉兰树开始挂满冰晶的枝桠。我们在彼此鼓励着,给对方一个微笑。期末考试临近。“一起努力,一定成功”。那句话一次次在我脑海中浮现。
考场上,我如同一个战士,奋力前行。公布成绩那一天,身后突然响起熟悉的雀跃声:“看吧!我就说你能做到!”
“记得你总说蒲公英太脆弱吗?”小洛轻轻摇晃瓶身,绒球在阳光下绽成无数小伞,“其实每颗种子都在等待起风的时刻。”
我感激地看着小洛,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追问是改进的起点,而改进是追问的必然结果。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我的铅笔盒里仍躺着那片金粉蒲公英,每当考试铃声响起的瞬间,玻璃瓶折射的光斑就会落在试卷上。那些光点跳跃着,拼凑出那年三月某个寻常的课间,少女带着茉莉香气的指尖划过几何图形,轻声说:“别怕,我们一起等风来。”
追问与改进,如同两翼,助我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