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巧集腋 >> 语言技巧 >> 内容

让作文语言“活起来”

时间:2017/4/16 11:07:23 点击:

  核心提示:让作文语言“活起来”(一):让比喻走进你的文章  很多学生对于作文很头疼,难处之一就是觉得自己表达不出来心里所想的,最后归结为自己“词量不够”,然后积累很多的词语成语后,发现还是不会写,或者还是表达不...

让作文语言“活起来”

():让比喻走进你的文章

  很多学生对于作文很头疼,难处之一就是觉得自己表达不出来心里所想的,最后归结为自己“词量不够”,然后积累很多的词语成语后,发现还是不会写,或者还是表达不到位。所以作文就沦落到凑合凑合写写的地步。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词量的问题,小学生认识的字不多,也可以把一篇文章写得很精彩。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当然,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对语言的敏感性等都是影响作文的因素,但是掌握了一定的作文技巧,同样可以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活”起来。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住读者。”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语言的魅力。而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修辞运用的好,文章可以顿时璀璨亮丽,摇曳生姿。

  请看一篇作文《让谅解走进心灵》中生动的比喻句:

  谅解是二月里的春风,融化了心灵的冰封;谅解是一杯清茶,冲淡了痛苦的记忆;谅解是一剂良药,医治了心灵的创伤;谅解是东方鱼肚白,是击碎黑暗的第一缕阳光;谅解是干涸的大地渴望已久的甘甜的雨露;谅解是流过心田洗涤心灵的汩汩清泉。

  谅解原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小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和大家都熟悉的春风、清茶、良药、曙光、雨露、清泉等六个事物以及它们的功能,唤起我们相同的体验,把抽象化为具体事物,化为触手可及的事情。并且这些喻体并没有陌生的新奇的事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所以运用修辞就是把抽象的难懂的事物用我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打比方,这样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容易操作。

  所以这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很简单的通向写作巅峰的捷径,如果写作比较抽象的事物时,或者写作那些我们觉得很难表达的事物时,比如写读书,写学习,写思想等,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就用我们常见的事物如春风、明月、太阳、森林、良药、黄昏、曙光、小草、松柏、雨露、高山、清泉、鸿雁等来打比方。这样只要积累一定的平常事物的比喻句,我们就会无往而不利,最起码生动鲜明的标准就不是问题了。

 ():让五感渗入写作

  中考时如何让你的作文在万千学生中脱颖而出,如何让你的作文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成为作文高分的关键。很多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材料和思路结构方面都很不错,可写人叙事只是概括地表达,没有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也就一般般,分数自然就偏低。内容具体形象,语言流畅生动,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感染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呢?语言怎样才能在流畅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呢?上一讲中“让修辞走进你的文章”利于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容易理解且生动。这一讲“让五感渗入写作”提供的是另一种写作方法,同样简便易于操作,并且给我们提供了较快较优的作文构思。

  “让五感渗入写作”就是从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入手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写人就是要让人物“活”起来,即通过你的文章,人物的动作、话语、思想能够很清楚地呈现在老师面前。例如描写一根头发:

  “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似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尖子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

  通过这段逼真、细腻的描写,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角度新颖。如果采用俗套的“妈妈又多了几根白头发”之类的语言,只能到人胃口,也缺乏真实感,给人虚假的感觉。

  再如,你要写一个人上楼梯很艰难,却只用“他每次上楼梯都很艰难。”无数次地重复这句话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只能坚定阅卷老师给判低分的信心。因为用这样的话语,老师是无法知道“他上楼梯与别人上楼梯有什么不同”“到底怎样艰难”等具体情况了。仍可以从五感入手,不一定每个感官都要写到,选择其中最能反映情况的即可。如写成:

  “他上楼梯前,双手抓住扶手站稳后,伸开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阶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阶,上一级台阶,重复一次。每挪动一步,他都要咬紧牙关。”

  作者采用旁观者的视角,“看到”(视觉)这个人“双手抓住扶手……托起左腿扶上台阶”(触觉),到最后的“他都要咬紧牙关”(感觉),虽然没有出现“艰难”的字眼,但读者似乎看到了这个人上楼梯艰难的情景。文章不仅摇曳生姿,更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辞手法开头

  上一讲中提到将仿写用入写作,使作文的句子变成填空题。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差或平时不太喜欢语文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简单易学。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这一讲,使我们的作文的开头成为迷人的“凤头”。而这一点是考试时最能够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留下了最初的好印象。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促人赏读。并且能够成为所要叙述事物的衬托。

  如: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

  这段话就可以作为作文的开头,引出自己难忘家乡。

  并且这些句子是我们在前几讲就学习到的技能,学习仿句后我们已经可以灵活地模仿好句子,而这些好句子不仅可以用在作文的中间充当作文的主体内容,成为我们的亮点;还可以用在开头,作为一种衬托。尽管小鸟、树苗、江湖不是我们要叙述的事物,但是他们的特点——对源头的难舍——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我对家乡的同类比。我对家乡的情感,与他们是一样的,这样就把抽象的、难言的情感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使我们的开头有了别样的风采,比“我很想念我的家乡”丰富很多。

  用比喻作文文章的开头,文中所要表达的可以是个别事物的比,可以是多种事物的比,也可以是文中所塑造、所寄托的整体形象的比,比喻用于文章的开头,形象、生动,更加凸显文章主题的特点。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再如“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无需色彩随意挥洒就是书法;无需奏乐,平平常常就是韵律。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汉语一路走来,从包容一切的气度,凝成一个个方块的汉字,融洽了华夏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部厚重的历史。”

  石桥和汉字本都是没有生命的静物,用上了比喻句后就给这些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活力,七彩的虹、韵律都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石桥、汉字分别就是它们,不由得我们的心灵也随着这些文字变得湿润,变得柔软!

 ():描绘环境法

  上一讲学习了修辞手法开头法,运用比喻或排比句式,引出事物或主题,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华美,情感充沛,句式整齐,尽显才情。在写作运用排比时注意内容要统一,段落要灵活,可以一分句一段。这一讲学习描绘环境法。景物的描写放在文章的开头实际上是一种很新颖的写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而很多学生不知道写景对文章主题、文章情感、文中人物的作用,往往无的放矢地进行景物的描写,表现为生拉硬扯,或者总是“春暖花开”“山欢水笑”,有的表现为滥用词汇,重复堆砌,反而成为文章的败笔。

  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如:《故乡》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条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体现了故乡凋敝的景象,也作者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见一斑。

  但是要想使开头的环境描写起到渲染气氛,为人物和情节做铺垫,感染读者等的作用,就要注意不必面面俱到,要与人物心理与情节和谐映衬,抓住细节特征,突出气氛即可。

  例《月夜话凄凉》

  坐在窗前,明月依旧。月光洋洋洒洒的从窗前滑落,如丝、如绸……不知是谁将这一轮满月推上天空,我望着如镜的圆月,望着寂静的黑夜,显得无比惆怅。

  对着月亮诉说我的故事,诉说我的烦恼。初三最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分数击打着我的心,在不停给我敲响警钟。月亮高高地挂在枝头,月光凄凉地扫向大地,更增添了我的愁绪。

  上面两段开头,第一段写明月皎洁,目的是为故事的展开渲染哀伤的气氛。与鲁迅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小作者身临其境,把自己的心境与窗外的月亮联系在一起。因为自己在发愁,所以就说月光也是凄凉的,孤独的自己向孤独的月亮诉说自己的心事,使文章开头就笼罩了一层月光般的愁绪,就这样展开了下文的情节,水到渠成,环境的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这种身临其境的写法简单易操作,很值得初学者效仿。

让作文开篇“活起来”():倒叙开头法

  上一讲学习了描绘环境法,写景开头,一要注意目的明确,要起到渲染气氛,为人物和情节做铺垫,感染读者等的作用,但要注意不必面面俱到,要与人物心理与情节和谐映衬,抓住细节特征,突出气氛即可;二要注意突出特点,不可以千人一面。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这一讲——倒叙开头法。

  这个方法不需要我们创造新的修辞,也不需要去联系周围的特定环境,而只是将我们作文原有的结构调整一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是不善于运用。所以在学习中这个方法不算新颖,但是在作文中却还是很少见到,究其原因——学生只是大概地了解,并不太善于操作,所以这一讲主要学习三个易操作而效果很明显的倒叙的技巧:

  倒叙是为了达到巧设悬念,扣人心弦的目的,所以技巧一:可从引起联想的线索写起(人物,事物,语言,环境等)

  例1“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依旧在不停地拧着螺丝。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拧紧都用上了全身的力气。三轮车架下的妈妈,两鬓已经布上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好似一条条深深浅浅的沟壑,粗糙的脸夹在灯光下愈加显得苍白,一双枯树皮似的手在不停地用力、用力……看着妈妈这用着力的双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

  例2“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这两篇习作均设置了悬念,例1选取的是妈妈修三轮车的场景,例2选取的是引起联想的胸针,这些无疑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部分,我们把这样的部分提到了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描写,顺理成章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并且引人入胜。

  技巧二:可从最集中的矛盾爆发点写起;

  “今天早晨,在水东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在紧紧跟随。转眼间,这位初中生迅速地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这篇习作就在开头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所以把这一精彩的部分放在作文开头,自然引出了对过去事件的回忆。

  最后要注意: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起点是某个人物还是情节等)。倒叙与顺叙的转换要有必须的文章过渡。做到衔接自然。如:以上例文,在倒叙与顺叙的转换之处,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等,这样入题就很快。另外文章结尾时一定要呼应开头,这样行文才算完整。

味道

友谊的味道

  她曾经说,我们的友谊是绽放在豆蔻年华的栀子花,清香袭人。

  我们的友谊味道像什么?我拙劣的文字勾勒不出。

  校园中,古朴的箜篌吟诵着韶华的和弦,粉妆玉砌的冬天焦急地等待着草长莺飞的季节;教室里,疾驰的笔尖流淌着极富文采的句子,娇小玲珑的女孩正低头沉浸在墨香中……

  她叫陈晓宇,是我的好朋友。比我小1岁。长了张可爱的娃娃脸,像个乖乖的小学生。

  许许多多平凡的瞬间,只因为和晓宇一起度过,而变得美丽动人。

  晓宇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记得那天我和晓宇一起去搬数学辅导书,辗转多处到了书店,晓宇耐心地看着工作人员把书捆扎好。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节省更多的钱,晓宇耐心地和收银员讨价还价,终于商量的结果是按照团体订购的六折优惠买了辅导书。

  从书店出来,已经过了将近40分钟了。我们两人一起搬着60多本辅导书回学校。

  "晓宇,你说,咱俩这么辛苦地给班里运书。下午和老师说说,让她请咱俩吃顿饭。"我开玩笑道。"那怎么行呢?你算了吧,为班里做贡献是应该的,我是学习委员。别说这话了。"

  汗水一滴滴地从晓宇的鬓角处滑落,冰冷的温度丝毫没能让晓宇凉快些。晓宇吃力地搬着书,中间却不肯歇一小会儿。在她的眉眼间我找不到一点点的抱怨与不满的神情。一见小事,足以看出晓宇的品格。

  晓宇很善良,而且乐于奉献。同学们问她难题,她也非常乐于为大家解答。而且,晓宇的性格随和,很好相处。

  虽然一直和晓宇很好,但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表达过对这份友谊的感受。那天和晓宇交换日记本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之歌是一个阳光、开朗、大方、热情的女孩。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温暖。我们的友谊是绽放在豆蔻年华的栀子花,清香袭人。我会珍藏到永远。

  感动,在我的内心蔓延。原来,我那么微小的付出,却在晓宇的心中,留下那么重要的位置。

  有人说,友谊如茶,淡淡的却余味悠长。有人说,友谊如酒,浓烈却十分香甜醇美。

  我和晓宇的友谊,像什么呢?

  轻轻呷一口白开水,很解渴,像我们之间友谊的味道。

风的味道

  自然界里的风是无色无味的,而人文之风却是真实可感的,五味全俱全的。其中滋味,众妙皆有,需要你细细地品味。

  (一)思想之风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老者,当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大谈仁义之道时,他却踌躇于田野,水堤之间,颇有兴趣地观察各种小东西。看蜻蜓飞行,摸蜗牛的触角,观察的执着认真不亚于孔孟研究君主大臣。他难道真的不懂什么是蜻蜓点水,什么是蜗牛吗?不,他懂得一切,他只是在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他就是庄子。

  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于是我想高手击败对手的不过是微微一笑。而这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雍容气度又岂是常人所具有的?于是我作虔诚的皈依的目光仰慕他,抚摸他每一个文字,触摸他每一片灵魂。

  (二)音乐之风

  他所创造的音乐是天籁,他的人生更是一种奇迹,一个耳聋之人的命运竟如此伟大!??贝多芬。

  贝多芬的音乐,就是意味着一种坚强,一种不屈,一种将命运牢牢掌握在手里的果敢。它能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以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缺乏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虚灵魂奋发向上。它能在你的内心中渐渐积淀出一种永恒的自信,而又升华成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一座谁也侵占不去的精神财富之山。

  让贝多芬所创造的音乐世界的壮美,不断丰富和启迪我们的内心世界吧。

  (三)文学之风

  他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觉醒,从而用一生来塑造"中华魂"

  "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这一句句勉辞,让他在那举步为艰的时代毅然前行,用纸和笔同敌人战斗在最前线。"五四"运动前后,正是有许多像他这样的探索者,才有了中华民族被拯救的一次又一次可能,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中国革命。

  他就是鲁迅。

  而今逝者如斯夫,鲁迅先生那代人走过的足迹将深深烙在中华崛起的道路上。

  前人的经历和思想就像是春风吹满大地,他们的辛酸和痛苦,甜蜜和咸淡已成为一种最博大,最可贵,最难得的滋味,供后人鉴尝。

  风,吹皱一池春水,撩起层层涟漪,飘来一点灵动,带来一丝滋味,吹皱一池春水……

青草的味道

  青草的味道,是成长中在所难免的。??题记

  我总喜欢在夏日的午后,躺在暖烘烘的草地上,闻青草的味道。

  我喜欢带着青草味道的暖风萦绕在鼻端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感觉在夕阳中醺醺地坐起来。

  可是这种味道时有时无,我诧异不已。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青草的味道,只有在割到草以后才会散发出来。

  我愣住了,原来以为清冽的芬芳,温暖醉人的味道,竟然是青草惨烈的血腥的味道,它们只有折断身子,才会散发出这种芬芳。

  总是觉得太过悲壮,后来我看了割草的场面。

  一驾割草机带着阴郁的杀气站在草地上,一排青草在明晃晃的太阳下挺直了腰杆,割草机带着"突突突"的响声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一排排青草手挽着手,坚毅地挺立,再倒下,哪怕只剩下半截身子,也还是站得笔直。然后,在没有一丝风的骄阳下,我也闻到了草汁的芬芳混合了阳光后越来越浓烈的味道……

  顿悟,总得有一场激烈的割据,才会有最芬芳的味道。

  人在成长中不也应该像草一样吗?成长中的青春是把双刃剑,一面有笑有乐,一面有血有泪。不小心被青春刺到了,除了剩下悲壮的伤口,也应该让心里最芬芳的汁液喷涌而出在空气里,弥漫出纯净的青草的味道。

  青草和人是一样的,青草有收割机留下的痛,人也有青春留下的伤。青春有只剩半截的惨烈,人也有遍体鳞伤的悲壮。但是,不论如何,青草有干冽的汁液,人也有醉人的芬芳!

  青草有新生,新生中包含着汁液,人也应该有成长,成长中孕育着芬芳。

  不要惧怕青春,不要逃避成长,散发出成长的芬芳,让全世界都嗅到??

  青草的味道!

阳光的味道

  战火烧亮了这无辜的小村庄!战况前人之述备矣,而他,由一个幸福的孩子一下子沦落为孤儿!

  孤儿?他不愿接受这身分,因而每天他都跑到孤儿院院长面前问:"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这时候,黄昏的落日余晖总是拂着他的脸,吻着他那乌黑深邃的眼睛。院长总是不说话,而是用他粗糙的手摸摸他的手,弄乱他微卷的棕黄短发,怜爱的目光似乎已回答了一切一切。

  他不爱讲话,喜欢一个人跑到孤儿院后的杂草丛中,躺着,看着天。微风像他祖母那双手,抚着他宽阔的前额,杂草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香气,仿佛他妈妈洗完头后的那种味道。天气真不错!白云悠闲地飘动,风把它们捏成不同的形象,有时好像他叔叔做的小木马,有时好像他哥哥姐姐的书包,有时好像他爸爸印在他屁股上的五个指印。他很难得地绽出一个微笑。

  阳光无言地洒下来,盈盈曼曼,像风像云又像雾。和煦而温暖,明畅而舒适,然而他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心依旧冷冷清清,也许他心上负的伤早已把他的心覆盖得严严实实,连阳光也穿透不了。

  他想起了好朋友来。那时天是多么蓝,草是多么青,阳光是多么灿烂!他们躺在后山的草地上,摆弄着父亲做的小玩意儿,互相谈笑。当笑容爬到他们脸上,连太阳都嫉妒他们的光茫。他的朋友突然伸出手,在半空中抓着什么,然后把手握紧,放到他鼻眼前,"闻闻看。"朋友说。他闻了,又疑惑地看着朋友,"这是阳光的味道!"朋友又抓了一把阳光,闻了起来。他恍然大悟,捧了一把阳光也闻了起来……

  现实把他从回忆中揪出来。他像当年一样捧着一把阳光,闻了一下??没有当年的味道,这不是阳光的味道,他想。

  载满士兵的车呼啸而过,麦杆倒向车经过的方向,蒲公英飘散起来,伶仃地,绝望地飞翔。他想记下这形状,因为这和他,好像……

  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

  他永远记得,是蒲公英飘散的形状,一样地在寻求,寻求着阳光的味道……

 

 

 

 

作者:不详 来源:学生原创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 没有
    本类固顶
    • 没有
  • 我爱写作文(www.myzw.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zwily@163.com 京ICP备2022033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