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石嶙峋,其态万千,沧海茫茫,天涯海角。嶙峋海石,个体本身并不见得美,却在与沧海。天涯中相融构造了豪迈的图景。
每个个体,都有其本身独特之处,或略有不足,或略有所长。千千万万个个体,在如斯的统一与包容中共处则可称之为和。和为贵,大到万千事物,小到一沙一石,唯有和才可互利互助,共谋发展。
然而和非为同,如果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只能是一潭死水。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不求文化相融,惟求体质工整,不但扼制了文化的发展,也让文化失去本身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止步不前。古人曾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间惺惺相惜,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因而和而不同;小人之间互为利己,勾心斗角,机关算尽,虽千种颜态,取不谋而同的为利忘义。由此可见和非为同。
中华五千载岁月,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明,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文化最终定格在人格。倘若没有包容万物的气度与厚德载物的胸襟,有何有那贵如万金的文化积淀。人格之贵贵在和,和之为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都深切的认识到和为贵的道理,只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才能有有更大的机遇,社会才会向前发展。可是在千万年来不同的背景习俗地域环境形成了各国格式各异,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发展成了形态不一的文化背景。如何才能和,成为了困扰不同信仰、习俗的人民的一大难题。
在新中国的外交上,革命前辈们出色的完成了这一困扰世人的难题。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国情各国在如何争取和平与发展的讨论上出现了尖锐的分歧。周恩来总理即时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更早在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今也已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原则。
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的大美,中华智慧之贵,正在于其和而不同的包容海量。这种和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这种和是珍贵的,应该让所有尽己之力去维护、发展、弘扬正是这种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统一的和,让一切事物名美其美,美人所美。和谐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是一个社会能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更是人类文明之火能不断传承的不灭火种。
和为贵,贵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