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繁华喧嚣,孩童正与汉字、与文笔疏离,渐行渐远。提笔忘字,落笔难成句,竟演变成了习以为常的怪象。回忆往昔,我们曾手捧书卷,如痴如醉地追寻金庸的武侠梦,品味琼瑶的婉约情愫,文字如泉水般从笔尖流淌而出。然而如今,嬉笑声和夸张表情符号充斥屏幕,取代了曾经横竖撇捺间的风华绝代。
书籍,曾是我们的知己;天地间的原野,是我们心灵的乐园。在没有智能机的岁月里,我们与书为伴,与字为友,与自然同歌。那些歌词改写、文字游戏、原野歌唱的时光,都是那个年代的小确幸。谁又不曾将心事融入歌词,哼唱出属于自己的旋律呢?那些日子,我们与生活共舞,与青春同乐。
然而如今,孩子们失去了大自然的陪伴,缺失了花鸟鱼虫的歌唱;他们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沉浸于虚拟的世界。文字变得陌生而遥远,蓝天白云再也无法激起内心的涟漪。他们忙于滑动屏幕,心灵被娱乐和社交所占据。除了教材上的文字,大自然变成了书本上读不懂的符号;上下千年的诗词歌赋、现实人间的聚散冷暖成了他们“为背新词强说愁”的苦恼。
技术本身无罪。在纸质的年代,我们曾梦想着拥有快捷的学习和沟通方式,能瞬行千里,览观天下。还记得在科学馆玩可视电话时的心颤吗?如今各种学习APP、智能辅助层出不穷,却如同另一种魔法般存在。它们剥夺了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在书本中与古圣贤交流的空间。他们的目光呆滞无神,缺乏进取,不知读书为何。低俗嘻哈取代了高雅审美。
凡事“上网”百度、凡事复制粘贴。写起作文嚼烂笔头,即使写下也是虚情假意,作文成了真“作”的文,假“作”的情。孩子们失去了在自然和生活中探索思考的惊喜;时间被游戏和短视频所占据,品味诗文只求“背多分”,如同嚼蜡。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精神渐行渐远;带来的是智力体质上的缺陷、孤独焦躁以及对自然的漠视。这是我们对他们这一代的深深焦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本应包含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自然学习的过程;并且要通过体验实践之习得形成自己的习惯最终提升素养。只有主动参与和创新并且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丰富自我和提升技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同时自然和生活中的探索是培养我们智力体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培养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升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
愿汉字的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继续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愿各方方言百花齐放共同构筑中华文化的瑰丽宝库,连接古今与未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阳光、书香与自然之歌,重拾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真正与自然社会共舞的喜怒哀乐重回人间。
诚如鲁迅《狂人日记》文末所呼: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