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改写
有一种甜(同)
桐同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题记
余,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历经三朝风雨,宦海浮沉,终以斐然文采,名垂青史。
余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嘉佑二年,与弟辙同登进士第,自此名震京师。初任凤翔府判官,政绩卓著,后历任数州太守,所至之处,皆有善政。余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常言:“民之苦痛,如焚心之火,须时刻救之;吏之得失,察于毫厘,不可轻忽。”
余性嗜酒茶,饮酒品茶间,常有心得。诗文中多涉酒茶之句,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皆为传世之作。虽身居高位,却心系天下,尝著《策别》二十五篇,力主变法革新,关心民生疾苦。与王安石、司马光等名士交游,共商国是。然余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故屡遭贬谪。然余志气不减,始终以天下为己任。
余好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天下。每至一处,品茶论酒间留下众多诗篇。如《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如《前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皆为游记之佳作。余晚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然仍保持乐观豁达之本性尝作《赤壁怀古》一文自谓“一蓑烟雨任平生”又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余一生著述丰富有《东坡志林》、《东坡全集》等传世之作。诗词散文皆为后世传颂之才情横溢豪放不羁之风范为后人所敬仰。
尽管如今我已逝去千年但我的精神依然长存于世。每当人们读到我的诗词文章都能感受到我那出众的才华和飘逸洒脱的风采。我的传奇一生也被后世铭记传颂不衰。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一生,始终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生动写照。让我们在风雨中,保持坚韧不拔的姿态,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与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走向记忆深处
这一次相遇,美得如诗如画,美得令人心驰神往,美得让人心动不已。人们说,最美的相遇莫过于不期而遇,我与你,恰逢其会,在那记忆中寻找美好的时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午后的阳光透过木窗,照在熟悉的背影上,仿佛整理着些许温暖,轻风拂过,带来宁静与安详。回头,她从家中搬出了一张宽大的竹凳,这是要晒百服了。她打开木箱,翻出了许多衣服,一件又一件,细雨看去,原来是我儿时的衣服。她慢慢地取出,轻柔地拂去久违后的灰尘,动作温柔地下被时间定格在了热闹中。她翻出了一件小袄,于是嘴角便绽起了甜甜的笑,这笑容可把秋阳都感染了,犹如我的心里地上的光斑跃动着,犹如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怕去惊扰了这个美好的时刻。
跟随着她的动作,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那个小洞,还是我小时候放鞭炮时不小心烧的,为此,还受了半天的责备。那时的我,整天涯着她给我讲那些似乎永远也听不腻的故事,被我埋得无可奈何,她也会耐烦一笑,一声情并茂地给我讲。我时不时抬头注视看她那温藏的面容,她看见了,便摸摸我的头,回以轻轻一笑。
如今,我长大了,又是多久没有好地地有她一回了?脸颊在不冷意间泄露出心底的情绪,注得通红。此时,衣服已摊得差不多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被她摊开、摔在一旁。她笑得如此甜美,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她的笑容所温暖。没有忙碌后的依然,只有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她,心中的喜悦一点点上升,一种奇妙的温暖漫过我的心头,仿佛一根柔软的丝线穿过了我的身体,让我的心酥麻不已。对着斜阳,我心满意足地微笑着。
原来,幸福就在于默默地关注着身边的人,愿意为他们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不求任何回报。一片绿叶,也能报答春光的滋润。
走出记忆,我再次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