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玉璞初拭 >> 议论评述 >> 内容

伯乐不能没有千里马

时间:2020/6/2 21:44:20 点击:

  核心提示:晚修中,帮佳煊改动了。题目原是二选一——《如果我是一匹不为人知的千里马》或《如果我是伯乐》。原文虽有引经据典,但似乎扣题(《如果我是伯乐》)忽隐忽现。索性把题目也改为《伯乐与千里马》,后来再改为《伯乐不能没有千里马》。看是否能自圆其说!...
     古人曾云: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顺着这个道理,我却有着自己的看法。《马说》中也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如同被埋没的人才,假若不遇到伯乐,也只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糟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大材小用之事,应尽量避免,此重任自然落到伯乐身上。但深入想想,假设伯乐无千里马之存世,又何来“伯乐相马”之美谈?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激辩。孰先孰后,不是一个能辩则明的论题。他们,根本是一个相互依托的存在。伯乐没有千里马也不能成其为伯乐啊!
     伯牙,在子期死后再无知音,摔琴后终身不弹。《伯牙绝弦》家喻户晓,有人笑伯牙痴,天下之大,何处无知音,却不知知音何其难觅。“前世三百次回眸,换今生一次擦肩而过”,不正是吗?与其耗尽一生精力交酒肉之友,不如破琴绝弦,甘为伯牙,来得潇洒痛快。伯牙,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不正也是互相成就了对方,方有“知音”“知己”之形容留传至今吗?
      伯乐,是智慧的代表,有一双识马慧眼;被埋没的千里马,也因出现在伯乐面前而让伯乐更为名扬天下。伯乐与千里马,不一定能像伯牙和钟子期一样互相肯定,却可如惠施与庄子之互相成就:生时能辩于濠梁桥上,死时能诉于惠施墓前。如果我能成为伯乐亦或是一匹千里马,我更愿如庄子遇上惠子,两人信仰或政治观点不同,精神出发点不同,却依旧碰面于同一条濠水,辩论于同一座濠水的桥,看着同一群鱼,抒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换作是陌生人,会认为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无厘头强词夺理,净说荒唐可笑的话。可惠子并没有继续争辩,而是停下脚步,与庄子继续共赏“从容鲦鱼”,试问世间能有几人有愿与你争辩过后还可以有共赏风景说说笑笑之雅兴?两人亦敌亦友,生时“刁难”却不为恩仇,世间才留下了多少庄惠之辨;两人后来虽各为其主政治见解不同却各有建树,惠子死后才有庄子运斤成风之叹息。他们的惺惺相惜,不亦可以理解为互为伯乐吗?
     何为“运斤成风”?又是另一个石匠与郢人的故事。两人正是因为信任方留下一段历史佳话。石匠死后,郢人再不表演,讲述这个故事时,庄马路经惠子之墓,借由此缅怀已逝挚友。庄子此时定是落寞孤寂,暗自伤怀。自由想象如庄子,笔下写出鲲鹏展翅,他说也需六月乘风,方能九万里翱翔。无风,鲲鹏也不能水击三千里啊!
     是啊,贵为伯乐,也不能孤家寡人叹息着独孤求败,也在寻寻觅觅千里马中成就自己的高度啊;千里马亦深知,自己的一声嘶鸣,唯伯乐方能通其意。这世上,才留下了多少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佳句和名人逸事。知已亦要知彼,只有互尊互携,方有方寸灵犀。
     如此看来,伯乐也不能没有千里马啊!诸君同意否?

作者:211张佳煊 来源:学生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我爱写作文(www.myzw.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zwily@163.com 京ICP备2022033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