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进入这个学期以来,发现306班的同学越来越爱问,有问作文的,有问阅读中的一道思路分析题的,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展示的答案。被同学们围追堵截,颇有点三头六臂也应付不来的感觉,不过,每和一个同学“交手”,我就发现我对讲解的内容理解更深,给每一个同学带来的也许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回答。回想曾经在班上给同学们讲过“要学就要问”,“问了学就更有学问”。本人还算是一个很好学的人,对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有一点自己的探究,所以,我又重新细细品味了“学问”这个词的内涵,午休前,写下了这几行文字。与6班同学共勉。
学习,固然以“学”为本,但是要把学得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这只是学习的第一步,你只是学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形成你内化的“学问”,就要思、疑结合。以思生疑,有疑助学。但是,这个过程,仅靠自己个人努力学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大厦,是一条“笨”途径,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朝顾炎武也说过:学贵有疑。我们不否认部分“高人”能够自己思考“豁然贯通”,或者通过看书解答部分疑惑。但渺渺星河,有此脑力和毅力者又有几人?
对同学们来讲,我们更推崇“不耻于问”,这才是一条最实用的方法。为学之道,不仅要敢于不耻下问,更要不耻互问,不耻上问。因为,在和别人的思想碰撞中,更能提升自己的辩识、反思等能力。在当今情境化题目层出不穷,不求唯一答案的年代,这更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我们未来人生更应及早具备的生存能力。
我们在问别人的同时,其实也会同时面对别人的问;对解答你的对象而言,他也同时面对了被别人问的可能。正如《虽有佳肴》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问一答,一答产生更多问。因疑生问,因问生疑,学问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相长”中得以构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此推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时时处处有思而疑,有疑就问,自然,最后得益的是自己,同时,也帮助了别人。
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但我们更要认识到,要愿意不耻于自问、互问、上问,这才是在学习上对自己的全方位的至高要求。当然,我们并不是强调任何问题都要问,简单的、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的,就要全力自己思考解决。当遇到超过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难题,或者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缺陷,那就要更大胆地去问。反之,那些有问题藏着掖着,明明知道自己学习有缺陷,也不敢不屑于问他人、问老师,把面子看得比天还要高的人,不是刚愎自用就是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负责。
清·刘开在《问说》中写到:“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希望同学们都能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方能学而不止,才能让自己更有“学问”。
与306班同学共勉!期待班上“问”的暴风雨更猛烈一些!
2023 10 11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在2023年的国庆节之后,今天,我们又相聚在一片庄严而神圣的国旗下。74年来,我们一代代新生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奋斗,建设了他们的未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盛世中华!作为现在的我们,更应该站上新的一级阶梯,接过他们的奋斗之棒,持续奋斗!昨天,在桂江二中“与奋斗者同行”演讲暨尚美教育颁奖大会上,一个个最美演讲人用他们的激情荡涤了我们的心灵,相信也点燃了同学们的奋斗之光。
是的,人生来就是要奋斗的!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奋斗,首先,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让未来更好的自己感恩今天奋斗的自己!同时,我们更应该想我们的师兄师姐、向我们的前辈建设者们把远大志向与“让自己的家人更幸福”、“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强盛”甚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结合起来。那么,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奋斗的意义!只有一个人懂得了感恩,感恩自己的国自己的家、周围的父母老师同学给予自己的成长所做的各种付出;懂得了责任,懂得了把奋斗与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家庭结合起来,我们才找到奋斗的动力,才能成为一个与奋斗同行的人,
同时,我们作为一个学生,不只是把“奋斗”作为一种喊口号,我们更应该懂得怎样去奋斗。因为奋斗从来不是亭台楼阁,不是春花秋月,而应该是踏踏实实的从现在做起,从听好一节课、做好一次作业,研究透一道难题做起。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透平地起!尤其是要从学和问开始。
踏入新的学期,新的班级,遇上新的老师,新的知识,作为老师,我们发现现在不少同学不敢说,不敢问。而要与奋斗者同行,只有懂得学,敢于问,才能有疑有问才能有好学问。这才是一个懂得奋斗的现代中学生的良好形象!
翻找出去年作为语文老师,写给上一届的306班同学的一篇随笔,今天,摘录出来和大家穿插
进入这个学期以来,发现306班的同学越来越爱问,有反复拿着修改的作文来的,有要与我探讨阅读中的一道思路分析题的,大家都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展示的答案。一下课或者晚修前,总有被同学们围追堵截,颇有点三头六臂也应付不来的感觉,不过,每和一个同学“交手”,我就发现我对讲解的内容理解更深,给每一个同学带来的也许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回答。回想曾经在班上给同学们讲过“要学就要问”,“问了学就更有学问”。不禁写下几行文字。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称赞说:这人很有学问。“学问”一词,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学识能力的标准用语。 英语里面对应的是Learning,Knowledge、study, science等。但我始终觉得中文的“学问”一词更有意思, 因为它不仅包括了“知识”,还巧妙地融合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求知的态度。
学习,固然以“学”为本,但是要把学得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这只是学习的第一步,你只是学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形成你内化的“学问”,就要思、疑结合。以思生疑,有疑助学。但是,这个过程,仅靠自己个人努力学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大厦,是一条“笨”途径,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朝顾炎武也说过:学贵有疑。我们不否认部分“高人”能够自己思考“豁然贯通”,或者通过看书解答部分疑惑。但渺渺星河,有此脑力和毅力者又有几人?
对一个勇于追求,不断奋进的学生来讲,我们更推崇“不耻于问”,这才是一条最实用的方法。为学之道,不仅要敢于不耻下问,更要不耻互问,不耻上问。因为,在和别人的思想碰撞中,更能提升自己的辩识、反思等能力。在当今情境化题目层出不穷,不求唯一答案的年代,这更是提升我们的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最好方法,甚至能培养我们未来人生应及早具备的生存能力。
我们在问别人的同时,其实也会同时面对别人的问;对解答你的对象而言,他也同时面对了被别人问的可能。正如《虽有佳肴》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问一答,一答产生更多问。因疑生问,因问生疑,学问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相长”中得以构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此推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时时处处有思而疑,有疑就问,自然,最后得益的是自己,同时,也帮助了别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感谢每一个敢于问老师、考老师和老师一较高下的同学们,我们希望你们都能青出于蓝。
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但我们更要认识到,要愿意不耻于自问、互问、上问,这才是在学习上对自己的全方位的至高要求。当然,我们并不是强调任何问题都要问,简单的、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的,就要全力自己思考解决。当遇到超过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难题,或者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缺陷,那就要更大胆地去问。反之,那些有问题藏着掖着,明明知道自己学习有缺陷,也不敢不屑于问他人、问老师,把面子看得比天还要高的人,不是刚愎自用就是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负责。
清·刘开在《问说》中写到:“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希望同学们都能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而不止,这才能奋斗不止,体现桂江二中“尚美向善,求真致远”的办学精神,才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更有“学问”。值国旗下讲话之机,期待桂江二中“问”的暴风雨更猛烈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