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你已去了站台。我们大家哭得都跟一个泪人儿的的……我躺在床上,将你的童年又重润了一遍…为什么你的童年与我的童年竟然都如此悲惨?”—摘自《傅雷家书》
傅雷先生
你好!
不知您是否你随手而写的一封封书信已经成为我们学生必看的经典名著——《博雷家书》、这里边记载了您与长子傅聪主要的书信往来,读来感人至深。上面摘抄的一段话写出了您不遗余力的表达了对长子的不舍与悔恨。可直到我翻阅目录时,底下赫然出现了“傅敏”二字。而他,是您的二儿子。一个在语文教材上介绍《博雷家书》时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勤勤感恩,正真善良的人。
小时候,当敏吵闹着要与傅聪同学音乐时,您却“三岁看老”,力拒了他的请求,用自己的话给放下了个终身定义:“你不适合当钢琴家,是个教书的科。”这句话对他是个怎样的打击啊:连身边最亲近,最了解他的人都警告他要放弃自己的喜好。他也只能按照您的规划按部就班。傅聪曾评价傅敏相对于他而言,更适合当钢琴家,因为他的手指更柔软,压得下去。听罢别人无一不奉承:“那你大厉害了!基础不好却能成为一代大师。”而选择忽略了儒敏的内心感受。
如此说来,傅敏应当是极其不幸的。
但是,正如庄惠辨于濠梁之上,世人所赞颂的,不仅是庄子的机智洒脱,更有惠子的宽宏大量;伯牙子期,伯牙的琴技与子期的善听相得益彰。傅敏最终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也让作为后人的我幻想您当年如果对敏给予更多关注,他如今会达到怎样更高的高度呢?毕竟对照一生成就,他真的是谦让太多了。
傅敏毕业后,不顾别人劝阻,选择了中学教师,这一选择便是一辈子;在您去世后,他更是辞职回家,闭门整理统编《傅雷家书》,最终“傅雷 朱梅馥 傅聪 著”后第二行署上:傅敏编;文革期间,他还要应对政治压力的同时,选择性焚毁信稿,保全哥哥;文革结束后,傅聪从国外回来,暂时借居弟弟住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毫不客气地将房屋主人——傅敏挤到一个小角落里,他却坐在角落里,微笑看着哥哥。
这些,您都知道吗?
虽然世人评价您教子有方,护犊情深。但是在对待傳敏,您可能太绝对了。又或者,是世人错了。太少人在瞻仰完傅聪的伟大光辉形象时,忘记了其背后阴影里,是傅敏投身之地。他照顾了所有人,却委屈了自己。他终究还是个勤勤恳恳,正有善良的人。
无知后生 一点感想!勿怪!
一捧您书信之学生
2021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