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读高中时候,班里有一个女同学叫林梅,她德智体兼优,是独一无二的校花。从高一开始,全班男生对她都十分爱慕,也不知是谁起的先例,私下里,都模仿戏剧里贾宝玉称呼林黛玉的口吻,甜甜地叫她“林妹妹”。开始的时候,她有些腼腆,久而久之,也就习已为常了,因为“梅”与“妹”的谐音,找不着反驳的理由。最令我尴尬的是...
二零零八年中秋节前夕,龙老师又向我通话:“林梅估计你们会放假回家,邀请你们几个同学到她家里团聚.”
“我本人并无意见,那两个女同学也一起去吧?”
“她们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林梅抛绣球也抛不到她们头上啊。以我联系的情况,只有你们三个男同学无异疑。”
我们三人各骑一辆摩托车向大庚岭出发,中午时分已接近水浸塘路段,远远能看见车水马龙一片繁忙。路边一个山坡上平排有四个石灰窑,有汽车在装灰的、有拖拉机送石的,附近有一片厂房,一个大门上标着“邓记石灰厂”。
“据说,石灰厂邓老板是林梅父亲的战友。”说话的是我们同行的李同学,他是高干子弟,大学毕业就回市里一个行政单位任职,对林梅的情况自然比我们了解得多。他又说:“这些石灰窑用的石都是林梅供应的,以我猜测,当年林梅说她有高人指导帮助一定就是这个邓老板。”
再往前走,但闻碎石机和钻孔机的马达声震天价响,能看见那石灰岩溶洞山已被炸开一个大缺口,路边一排盖瓦的平房,房前立一个招牌“林松石场”。
“这就奇了,怎么会是林松的石场?”李同学说着,领先停了车。
房子里走出几个人,领头的是一个俊俏的男青年:“你们好!你们是来买石的吗?”
“我们是来找林梅的。”
“哦,你们是从韶关来的,请等一下!”男青年满脸笑容,从衣袋取出手机,急急拨着号码,“梅妹吗,你在家吧,你盼的同学来了。”
我们立即驱车往村里走,当年的隧道已变成笔直的水泥公路,林梅原来住处附近,已建起五幢两层高的楼房。林梅站在挂着“水浸塘村委会”的门前远远向我们招手,她一头黑发剪得短短的,在脖子周围迎风飘洒,圆脸蛋没多大变化,只是黝黑了些,一身天蓝色衣着,上身还是开腔衫,纯粹一个村姑打扮。
林梅母亲站在阳台向我们招手。
侧边一间商店门口站着一个大肚子的年轻妇女向我们微笑。
林梅领我们上了二楼一间客厅,红木台凳、座椅,大屏幕电视、空调、冰箱、音响……大城市一般人有的她都有,真是今非昔比哟!
“林主任,恭喜你事业成功!”李同学首先发言。“邓主席开拓的改革开放政策经历三十年,眼下只是一部份人先富裕起来,而你只用了四年时间,就让水浸塘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下届选国家主席由国民投票,我第一票选你!”